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回复: 0

【1】大学的起源与近代大学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3-1-12 15: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既然要聊教育的本质,那从大学的起源入手再适合不过,看看 900 多年前的讲师和学生是出什么动机聚集到一起,你会因此对大学本质有重新的认识。此外,中国高校起源何处?现在又处于什么阶段? 未来会向哪方面发展? 这三个问题你会从近代大学这部分内容找到答案。
大学诞生于欧洲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的灭亡,终于东罗马帝国(公元1453年)的灭亡。大学虽诞生于欧洲中世纪后期,但其雏形可以追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时期还有中国的孔子和其学生构成的学派。在这两个学派中,师徒们不仅一起探究学问,而且生活在一起,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形式。毕达哥拉斯和孔子传授的是“大行之道”,培养的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学生追随老师也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比如孔子的门徒子贡本是做生意谋生,但他却从孔子那里获得了精神财富。再往后,这种非功利的教育在欧洲一直得以延续,诞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中国却很遗憾没有延续下来这种教育。从隋唐开始,读书就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士绅梦想挂上了钩。总体来说,欧洲中世纪的四特点为大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人们的物质条件充裕
  • 相比物质生活,中世纪的人更注重精神富裕
  • 除了信奉上帝外,教徒和教士虔诚地追求真理
  • 学术自由被立法保护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学无法在一个社会动荡百姓食不果腹的环境下诞生。而欧洲自12世纪开始,经济逐渐稳定发展,也才有了后续的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在此期间,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相比物质生活,这个时期的欧洲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诞生大学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体现在管理人们精神思想的教士的社会地位要比贵族更高(神职人员 > 贵族 > 商人)
早期大学的老师都是教士,学生是教徒,他们一起研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锻炼技能和谋生,而是处于纯粹的好奇心想了解上帝和其缔造的万物的奥秘。事实上,中世纪的大学没有政府的资助,学生也不可能通过把所学的知识马上变成谋生手段,因此上大学和就业毫无关系。在中世纪,当一个人了解了别人不了解的知识时,就会有精神上的满足感,感觉自己离上帝更近了。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上帝的敬畏是同样地虔诚。著有进化论的达尔文,发现遗传规律的孟德尔,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都是这一类探索真理的教士。
不过中世纪的人们并非都喜欢研究学问,保守的宗教人士和封建主们将学者们视为异类并予以干扰,因此大学想要办下去,就需要得到教皇或国王的法律保障。所幸的是,1158 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颁布的一份“学术特权”的法律文件,赋予大学人员学术自由和最高一等的社会地位(与神职人员平齐)。从此,大学得以在欧洲大陆上发展和繁荣。
第一批大学的模样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ologna),它成立于 1088 年,并在 1158 年获得了上文提及的学术特权。早期的大学规模都不大,只有几十个老师和学生,因此传授的知识也不全面,通常只有2大类:神学和写作,哲学和自然科学,这些内容通常混在一起,因此也没有不同学科一说。学生所学收获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和教学方式,整体来说大学水平都不高。



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的讲课

同时期,在教会学校基础上成立的法国巴黎大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吸引了横穿英吉利海峡去求学的英国人。巴黎大学虽然如今并非名校,但它却因法国人的排外,派生出了牛津和剑桥这两所顶级学府。1167 年英法关系恶化,很多英国学者被驱赶回了英国,于是这些学者就在伦敦郊外的小城牛津继续办学,牛津大学也成了英国第一所大学。
牛津迅速发展确立得益于第一任校长、神学家 Robert Grosseteste,他确立了牛津做学问的原则:学习要系统,要有科班素质。Robert 确立了一整套标准的大学教纲,让教授们按照大纲教学。Robert 本人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他的著作影响了后来研究自然科学的 Roger Bacon,后者是实验科学的开山鼻祖。Roger 认为:哲学只是对已有知识的诠释,而实验科学能获得新知。牛津大学在他的推动下,开始矗立于欧洲科学之巅。
剑桥大学实际上是从牛津大学脱离而出的,它的成立则和牛津的一次骚乱有关,1209 年,牛津的一位大学生和当地的一名妇女通奸,导致了大学生们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一部分学生和教授只好到不远处的剑桥开始办学。这也是为何在这两所学校在校务运作、学术声望、社会地位等多方面都如何相似,有着“牛剑”一称的原因。
可以看出,在近现代的工业革命以前,大学就是学生和教授们出于纯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真理的地方。而中国的大学在起步阶段,就有了浓厚的官办味道,无论是北大还是交大浙大,都是学而优则仕,功名和利禄的动机较重,这一点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然,这并不是中国高校独有的特点,而是世界各地近代大学共同走向,只是这种特点的程度不同而已。
洪堡奠定近代大学主旋律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一项巨大变革,其影响力几乎无法被逆转,那就是“文理分校”,即把大学分为理工类大学和综合类大学(清华-北大,上交-复旦,华科-武大)。这个变革的起源却是一个和中国没有任何往来的德国人——洪堡。洪堡是普鲁士的外交家和教育家,简单来说,他设计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德意志地区技能型人才辈出,让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国。他设计的教育体系核心如下:

  • 强调研究和工业相结合
  • 每个学生必须聚焦一个专业
洪堡创立了如今的柏林洪堡大学,并将上述教育理念注入其中并作为样板大学迅速向全国推广。欧洲其他国家看到洪堡教育理念对于德国工业化的极大促进后也纷纷效仿,法国、瑞士前苏联就是其中之一。而当中国看到前苏联有着理工强校鲍曼工学院和综合类的莫斯科大学时,也开始了上文提到的文理分校。
洪堡的这种以技能专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着突出的优点:促进工业化、解决就业问题、低成本的办学和管理。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缺失素质教育。德国如今没有一所比肩牛剑的高校,与这种专才教育理念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而哈佛,耶鲁、斯坦福,牛剑等大学一直都坚持着博雅教育从而立足于顶尖大学之林而不衰。凡是有两面性,德国的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也成就了他当今欧盟第一经济体、制造业强国的地位,而且塑造出很有特色的的国民特性:追求精细化分工,一件事能做一辈子。
可以看出,很多大国都在自己国家工业化的阶段采用过洪堡的教育原则,但博雅教育需要紧随其后去培养社会精英促进进一步发展。中国目前就处于这个转变阶段:工业化基本完成,但高校还未处于技能教育唱主旋律的阶段,博雅教育需要靠学生自己日后弥补。因此,从清北毕业并非等于精英,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也并非没有机会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会详细地聊聊博雅教育包含哪些内容,以及我们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和自我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4-20 02:26 , Processed in 0.1270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