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回复: 1

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正处于“谷底”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3-12 05: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格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跨越高考的飞跃期,也是多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仍在持续影响着高中生,使他们面临心身协调发展的矛盾,再加上学业发展、社会期望、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巨大而紧迫的压力,使得高中阶段成为生命周期中一个独特时期。

一项对中日韩美的四国中学生调查显示,中国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水平的“谷底”。在12~18岁之间,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高中学生最低;而18岁之后心理健康水平逐渐上升。

对中小学生抑郁的调查也发现,抑郁的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
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1.9%~3.3%;
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三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7.6%~8.6%;
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10.9%~12.6%,数字的惊人增长说明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极端严重性。





学业压力(朋橙心理)


纵向比较则发现,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我国高中生在1990—2004年的15年间,心理健康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2005—2012年,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平稳。另一项元分析研究也发现,1992—2005年间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这主要是由社会变迁引起的经济状况、社会威胁和教育状况的变化引起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以及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离婚率和犯罪率的上升,都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社会原因。

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除了社会变迁所引起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之外,还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生活方式、个体内部心理发展因素,等等。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高中生面临自我同一性发展任务,他们在追问“我是谁”的过程中发现并发展自我,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陷入焦虑、迷茫、混乱状态,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家庭和学校所提供的人际支持是高中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生活习惯方面,高中生睡眠不足已成普遍现象。多项研究显示,短期或长期的睡眠剥夺均会导致紧张、焦虑、疲劳及整体情绪困扰的增多。手机依赖是当代高中生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手机依赖会导致睡眠时间更加不足,睡眠质量受损,对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都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精神卫生问题在10岁至20岁间尤其突出,自杀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重点死因,而抑郁症是生病和残疾的最重要原因;一半的精神疾患开始于14岁。

心理问题增多被认为与社会变迁有关。研究者在1976年开展的一项对英美两国的研究发现,个体焦虑水平与其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与知觉到的整体社会变迁速率有显著正相关。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迁,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和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遭遇更大挑战、面临更多困境。

通过对中国高中生与美国、日本、韩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发现,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总体呈现“四低”,即情绪健康水平低,自我评价低(主要是意志力和价值感),压力感低,人际支持低。此外,不同性别比较发现,高中女生的自我评价普遍低于男生,需要特别关注。

1.我国高中生情绪健康水平“低”

焦虑和抑郁是我国高中生最为突出的情绪健康问题。在本调查所测量的四种消极情绪中,我国高中生体验最多的是焦虑,其次是抑郁,再次是孤独,这三项的得分在2.35~2.48之间,介于“偶尔有”到“有时有”之间;得分最低的是愤怒,平均分为1.75,介于“从无”到“偶尔有”之间。

本次调查中,我国高中生抑郁得分在四个国家高中生中排第1位,得分依次为中国2.42、日本2.32、美国2.16、韩国2.14;我国高中生焦虑、孤独、愤怒均排第2位,虽低于美国但高于日本和韩国高中生,其中焦虑得分依次为美国2.81、中国2.48、日本2.42、韩国2.27;孤独得分依次为美国2.37、中国2.35、韩国2.32、日本2.14;愤怒得分依次为美国1.89、中国1.75、韩国1.49、日本1.46。

2.我国高中生自我评价“低”

在自我评价方面,我国高中生自信心得分最高,其次是意志力,这两项得分均略超过3分;第三是价值感,得分为2.84。与其他三国高中生相比,我国高中生自信心得分排第2位,低于美国高中生(自信心得分依次为:美国3.16、中国3.03、韩国2.81、日本2.56);我国高中生意志力和价值感得分排第3位,低于美国和韩国高中生,仅高于日本高中生(意志力得分依次为:美国3.35、韩国3.20、中国3.02、日本2.76;价值感得分依次为:美国3.05、韩国2.93、中国2.84、日本2.34)。

在自信心、意志力和价值感得分上,四个国家的高中生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中生自我评价不高,尤其意志力和价值感偏低,这也在PISA2018调查中得到了验证。PISA2018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低于OECD国家的学生,例如,在“我通常有方法达成目标”“我认为自己能同时处理多件事情”“身处逆境时我总是能找到出路”方面,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率分别为82.6%、63.2%、75.7%,都低于OECD国家平均值(分别为88.4%、71.8%、84.0%),也低于美国和韩国学生。

同样,PISA2018调查也发现,我国高中生的自信心水平较高,例如,在“我对自己的信心使我可以渡过难关”方面,我国高中生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率(80.8%)高于OECD国家平均值(71.5%)。由此可见,我国高中生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信,但可能缺少自我价值感的支撑,面对逆境时意志力不足,这对于他们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突破自我、形成自我同一性造成了一定阻碍。

3.我国高中生压力感“低”

在参加调查的中国高中生中,“经常有”精神压力的有17.9%,“有时有”压力的占50.2%,“不太有”压力的有25.2%,“完全没有”压力的只有6.7%。与美国、日本和韩国高中生相比,我国高中生压力感并不突出。在被调查的美国、日本和韩国高中生中,“经常有”或“有时有”精神压力的分别为80.2%、76.1%、78.5%,均高于中国高中生的比率(68.1%)。与2010年进行的中美日韩高中生调查结果相比较发现,各国高中生压力感有所变化,韩国和日本高中生压力感降低,“经常有”或“有时有”精神压力的比率减少9.3个和6.3个百分点,美国和中国高中生压力感相对平稳,“经常有”或“有时有”精神压力的分别减少1.4个和1.6个百分点。

在压力来源上也可以看出,各国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大体相似。中国高中生排前3位的依次是:学习问题、升学或毕业后的去向及同辈关系。美国和日本高中生排前三位的压力源也是这三项;韩国高中生前两项压力源与其他三国学生一致,排第3位的是外貌压力,反映出外貌至上的社会现象。

高中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尽管中、美、日、韩四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不同,但升入好大学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各国高中生都处在“高考”压力之下,学习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压力源。同时,高中毕业还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每个高中生都面临升学还是就业的抉择,而由于世界经济及整体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每个地方的高中生所面临的未来竞争压力都在不断加剧,因此这方面的压力感受非常强烈。





自我统一性发展(朋橙心理)



在压力的纾解方式上,中国高中生首选视听娱乐,如听音乐、看电影,占六成多(63.0%);其次是睡觉(41.9%),第三是忍耐(38.0%)。前两种是比较中性的压力释放策略,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情绪的缓和或暂时转移;而忍耐的方式则可能导致压力积聚甚至爆发,以致无法排解。美、日、韩高中生排前三位的应对方式与中国高中生大体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韩国高中生则更多地通过玩游戏来纾解压力,排在第2位,仅次于忍耐;而美国高中生更多地通过运动纾解压力,选择率远超中、日、韩高中生。我国高中生较少采取运动方式来纾解压力,反映出运动爱好缺乏和运动习惯不佳的问题,不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我国高中生人际支持“低”

在社会支持方面,我国高中生同伴支持(平均分3.23)最高,其次是父母支持(平均分2.98),教师支持最低(平均分2.65)。与其他三国高中生相比,我国高中生社会支持感偏低,其中同伴支持和父母支持得分低于美国(同伴支持3.53、父母支持3.08)、日本(同伴支持3.30、父母支持3.05)、韩国(同伴支持3.46、父母支持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国高中生教师支持得分低于韩国(平均分3.01)和美国(平均分2.95)高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高中生仅教师支持得分显著高于日本(平均分2.44)。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为何中国高中生感知到的人际支持反而最低呢?

有研究指出,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流行,这可能会破坏人际支持和社会支持,从而使个体的幸福感下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上升。

在学校,竞争性的压力充斥各个层面,导致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被异化,附着上了功利色彩。本次对各国高中生压力来源的调查发现,42.0%的中国高中生压力主要来自同学朋友关系,超过美国、日本和韩国高中生的比例。同学朋友既是最主要的支持源,也是突出的压力来源。被过度竞争裹挟的同学关系可能更多让高中生感到压力,而不是快乐、理解和放松。

在家庭,中国父母以高期望、高关注、高投入为特点的“密集型”教养方式,也会让渴望自我发展空间的高中生感觉压抑、不被理解,从而影响对父母情感支持的感知。研究发现,“密集型育儿”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长大后抑郁的风险,降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此外,中国高中生人际支持低的结果也与本次调查对人际支持的考察重点有关。






本调查主要考察了父母、同伴和教师所提供的情感支持,主要体现在个体感受到被理解和陪伴方面,未涉及各支持源所提供的工具性支持、信息性支持等其他直接服务或帮助等。中国人情感表达含蓄、内敛,可能限制了高中生感知到的情感支持,造成情感支持偏低的现象。

5.高中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显著

以往研究中对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所得结果并不一致,主要与所测量的心理健康具体内容及年龄段有关。本次调查中,对各国高中生样本的性别差异进行统计检验,发现无论是在消极情绪、自我评价还是压力感、社会支持感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体而言,女生消极情绪中的焦虑、抑郁多、自我评价低,压力感高但社会支持也高,男生消极情绪中的愤怒情绪更高,社会支持更低。

具体而言,四个国家中女生的焦虑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女生的抑郁得分也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中国男生和女生的孤独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美、日、韩三国女生的孤独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中国男生的愤怒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但美、日、韩三国愤怒得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四个国家中,女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和价值感得分均低于男生,且差异显著。

一项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横断历史研究也发现,女生比男生更焦虑、抑郁,更容易恐惧;而且在2000年到2012年间女生比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更快,而男生则在敌对、恐怖等因子上有所改善。这说明高中阶段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有可能在拉大,需要引起重视。

压力感方面,在所有四个国家中,女生的压力感都强于男生。这也与以往一些研究的结论一致。一项日记研究发现,和男孩相比,青春期的女孩不仅与家庭成员、同龄人及男朋友之间的压力体验更多,而且对这些压力源的反应也更为消极,特别是在处理和同伴的争执上。

在社会支持方面,各国的性别差异并不一致。具体而言,我国高中女生的父母支持和同伴支持均高于男生;教师支持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美国高中男生的父母支持高于女生;日本高中女生的父母支持高于男生,但男生的教师支持高于女生;韩国高中男生的教师支持亦高于女生。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女性比男性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更多,在各年龄段均如此。一般认为,女性更具同情心和人际敏感性,也更容易感知到关爱;而男性更需要坚强独立。因此,面临压力事件时,父母、朋友会与女生进行更多的情感沟通,给予支持的表达方式也更丰富,而对男生则主要是物质帮助或直接干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5-3-13 18: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撸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4-9 07:54 , Processed in 0.1055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