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5|回复: 1

学前儿童发展知识点(1)

[复制链接]

4

主题

14

帖子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1
发表于 2022-12-4 17: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 观行动性进行培养①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②创 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③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 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2)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根 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①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②选择适应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③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 维特点。

2.语言既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也 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 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 上的活动。

3.按照言语活动的分类,可以把言语活动分为外部言语和 内部言语。幼儿期主要发展的是口头言语。

4.婴儿的发音准备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初生・3月)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 能行为,没有任何符号意义,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 声音。(2)连续重复同一音节阶段(4-8月)。这一阶段,婴

儿发出的声音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 同一音节,如ba-ba-ba, da-da-da等,其中有些音节与 词音很相似,如ha-ha, ma-ma等。(3)模仿发音 学话

萌发阶段(9-12月)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听起来仿佛是 在说话,但是这些“话”仍然是没有意义的。这一阶段,近 似词的发音更多,而且,婴儿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如 jie-jie (姐姐),mao-mao (帽帽)。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 话的萌芽。

5.理解语言的准备

(1)语音知觉。有研究表明,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 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 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 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二

(2)语词理解。8、9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 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做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引起 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 等),而不是词的意义。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 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 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

6.婴儿言语的形成(1-3岁)。这一时期,儿童口语的发展 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不完整句阶段。①单词句阶段 (1-1.5岁)。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言语理解方面。他 们开始主动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说出词有单音重叠、一词 多义、以词代句的特点。②双词句阶段(1.5-2岁)。开始说 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儿童语 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②词汇量迅速增加。

7.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进入幼儿期,言语发展主要 表现为口语的发展,出现了掌握书面语言的可能性。

8.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 及语言表达力的发展。

9.在幼儿词汇中,主要是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其中又以 名词为最多,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 幼儿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比较抽象、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的 虚词,如介词、连词等。

10.幼儿在与环境的不断交往中,自然掌握了一些基本语法 结构和句型。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幼儿所说出的句子类型, 有以下发展趋势:(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句 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11.幼儿在掌握语言成分的基础上,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渐发 展起来:(1)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出现。幼儿前期 的孩子,交际多采用对话形式。(2)情境性言语的发展和连 贯性言语的产生。

12.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一一出声的自言自语。这种自言 自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游戏言语”,另一种是问题言语。 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其特点是 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这 种言语通常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问题 言语是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 惑、怀疑、惊奇等。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 压缩的词句组成。

13.书面言语产生的基础是口头言语。幼儿期已为书面言语 的学习做了准备。具体表现为:掌握口语词汇、掌握语音; 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14.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1)音准差。①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4岁 的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地支配发音器官,发 出的元音错误少,错误往往在发辅音上;②方言影响,发音 除受生理成熟的影响以外,更受环境和教育影响。(2)不会 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15.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1)有目的、有计 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3)把 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4)教师良好的言语 榜样;(5)注重个别教育。

16.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 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是由某种 外部的刺激或内在的身体状况作用而引起的体验。

17.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将情绪分为

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向持久的情绪状态。(2)激情是

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 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18.按照情感的社会内容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9.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 号功能、保健功能。

20.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 感联系的倾向。它是儿童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相互作用 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1.根据鲍尔比、艾斯沃斯等人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四

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 段(6个月-2岁);(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 后)。

22.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的分离焦虑和陌生

焦虑,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3.影响依恋的因素:(1)抚养质量一一母亲的敏感性和反 应性;(2)儿童的特点;(3)文化因素。

24.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1)幼儿情绪的发展。情绪的社会化、情绪情感的丰富和 深刻化、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情绪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

(2)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 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三个方面,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①道德感。小班的孩子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如知道打 人、咬人是不好的;中班孩子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 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 感。到了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 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②理智感。幼儿 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 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幼儿初期的孩子往往问“这是什 么”,逐渐发展到问“为什么”、“怎么样”等。如果问题得 到解决,幼儿就会感到极大满足,否则就会不高兴。幼儿理 智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

③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幼儿对色彩鲜艳的艺 术作品或物品容易产生喜爱之情。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中 期能从音乐、绘画作品中,从自己从事的美术活动、跳舞、 朗诵中得到美的享受。幼儿晚期,儿童开始不满足于颜色鲜 艳,还要求颜色搭配协调。

25.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 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情绪的易冲 动性、情绪的不稳定性、情绪的外露性。

26.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 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27.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 意识。

28.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

29.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4)心理活动能动积极性的发展。

30.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 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 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 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

31.幼儿气质的发展表现出稳定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

32.幼儿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1)幼儿的 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幼儿的气质影响父 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3)根据不同气 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3.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 个性的核心。

34.人的性格非常复杂,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有机结 合组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 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35.幼儿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幼儿与父母 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幼儿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3岁左右,幼儿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1)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 活动性。

36.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

37.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 遗传、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1)遗传的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 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

(2)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 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家庭生活气氛和父母的 性格特征对儿童的性格也有明显的影响。

(3)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儿童性格 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4)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对儿童 性格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媒介传播进行的。

(5)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性格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 主体把其接受的外部社会要求逐渐内化为自己内部要求的 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个人的理解和领悟以及个人的需 要、动机和态度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3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 心理特征。

39.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

(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①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 发展;②言语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 关键时期;③模仿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④认 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⑤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⑥创造能力萌芽。

(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3)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较明显的类型差异

(4)智力发展迅速。布卢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 定其智力为100%,得出了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1 岁,20%; 4 岁,50%; 8 岁,80%; 13 岁,92%; 17 岁, 100%。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40.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 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 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 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 在15个月之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 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 的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标志着儿童的自 我意识的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自我评价、自我 体验、自我调节逐渐发展起来。

41.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方面:(1)主 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3) 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42.幼儿的自我评价受整体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很 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 比较笼统,较多地只从某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 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2) 最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之后逐渐出现对内 心品质的评价;(3)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 价。

43.幼儿自我体验表现出的特点

(1)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如愉快和愤 怒的体验较早,而自尊、委屈和内疚感则较晚;(2)表现出 易受暗示性的特点。成人的喑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 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3)随年龄增长而丰富, 并有一定的顺序性。其中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 和委屈感发生较晚。

44.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从一个 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 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 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 现的。

45.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 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又是影响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 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主要方面;而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则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

46.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即依恋。

47.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 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证明,

48.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对 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 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3)幼儿自 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4)家庭因素。

49.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 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 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 系。

50.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1)同伴交往有助「幼儿学习社 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3)同伴交往 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有助「幼儿自我概 念和人格的发展。

51.幼儿同伴交往的发生:大约2个月时,婴儿能注视同 伴;3-4个月时,婴儿能够相互触摸和观望;6个月时,他 们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咿呀”的声音。6个月前婴儿的这些 反应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质,直到出生后的下半年,真正 具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开始出现。

52.帕顿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将幼儿游戏分为无所事事、 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帕顿的 研究数据表明,2-5岁,协同、合作游戏的数量在上升,而 独自游戏、旁观和无所事事的行为在下降。

53.庞丽娟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 进行研究,将幼儿同伴交往类型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 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54.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 幼儿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55.儿童性别角色的认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幼儿而 言,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幼儿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性别的认 识,一方面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2岁开始认识别人的性别, 但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女孩还是男孩。2,5-3岁左右,绝 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 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 男孩要玩汽车等。

(2)白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这个阶段的幼儿 已经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 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 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这个阶段幼儿不仅对 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 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等。 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 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如一个男孩玩娃娃会遭到同性别孩 子的反对等。

56. 一般认为,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一是 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1)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2)父母的 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 用;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 模仿对象。

125.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 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 往中的另一方。根据动机和目的不同,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 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57.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 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 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58.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和 电视媒介的影响。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幼儿具体的生 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幼儿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 中的。(2)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具体包括家庭的影响、同 伴相互作用和移情。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 的因素,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

59.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实 质上的差别分:敌意性攻击行为和「具性攻击行为。

60.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 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 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 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 幼儿的故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4)幼儿的攻击 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 和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以后发动 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 性行为。

6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罚;(2)大 众传播媒介;(3)强化;(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 原因主要是挫折。

62.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类型差异 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63.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 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特征差异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①个体对 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差异,如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对自己 的态度等;②个体的理智特征差异;③个体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个体性格的意志特征,如自觉性、果断性等。

性格类型差异性格:一个人身上所有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分为外向型、内向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等。

64.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 惯方式,它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 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 认知、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个体认知风 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 等方面。场依存型的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易受外界因素影 响,社会敏感性强;场独立型幼儿倾向对事物进行独立判断。 冲动型幼儿认识问题速度快,但错误多;沉思型幼儿认识 问题时,谨慎全面,错误少。

65.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 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观察 法实施步骤: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进行预备观察、进行正式 观察、观察反思。

66.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 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 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谈话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收集资料 的手段之一。谈话法实施步骤:谈话前的准备工作、进入谈 话现场、进行正式谈话、结束谈话。

67.作品分析法是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 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

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作品观察法实施步骤: 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主题、定义关键术语、作品抽样、设计 与开发简易研究工具、信度检测、评价与自我指导。作品抽 样的方法包括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和单元抽样三种方法。

68.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 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 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可以按实验场地的不 同,分为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试验法实施步骤:提出实 验课题、建立实验假说、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资料的统 计处理、实验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25-4-18 19: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7-27 14:42 , Processed in 0.1268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