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回复: 1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理想的大学?

[复制链接]

7

主题

12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发表于 2022-12-14 15: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谎言
离开大学成为教师的这些年,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破除一些谎言。
我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跟我的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可以轻松了。因为,这不仅是一句谎话,而且是一句有毒的谎话,其毒性见血封喉。只要想想那些拼尽全力考上名校,却因为沉迷玩乐而被勒令退学的伪“学霸”的故事,就可以对这句话的毒性领略一二。学校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一种学习的信念和习惯,催生对真理的持续不断的探索和挖掘,应当秉承的是已经被各种网红文章和政府通稿大肆渲染,却从来没有正式生效过的“终生学习”理念。可是现在,“大学梦”竟然成为部分教育者在备战高考的炼狱中,引诱学生在泥沼里继续翻滚的胡萝卜钓竿。大学当然是天堂,但绝对不是逃避学习,放纵自我的“天堂”,适合堕落的地方,只能被称为“地狱”。
<hr/>除了送你一个好前程,
读大学还有更多意义
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现行考试制度的制约,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坚定不移的基本原则,始终是——“找出并组织正确答案”,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来都不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通识性教育和规范化训导,而真正的“深造”,要到大学才正式开始。作为传说中的高考大省——山东省2008届78万考生中的一员,我对自己受到的基础教育的局限性从来没有过清晰的认识,直到我进入了大学。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一学期“文本解读”课程的期末考试题,是现场写作一篇文本解读文章。在我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以及艺术手法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对王安忆的短篇小说《民工刘建华》进行了上千字的鉴赏之后,我信心满满地交上了这份看上去滴水不漏的答卷。然而,在寒假归来的成绩单里面,我却看到了夹杂在所有令人满意的成绩中间的那个醒目的80分。80分,是一位中文系老师能够给予那些思维僵化凌乱但是勤恳完成答卷的学生最后的温柔,毫无疑问,这是所有认真完成任务的同学们所能得到的分数的底线。呆望着成绩单的我还不甚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直到后来,当我在文艺学的课堂上,逐渐懂得了文本细读和个性化阅读的意义,我才发觉自己过去习得的那些“鉴赏”方法是多么空洞、僵硬和可悲。初中教育教会了我准确地背诵,高中教育教会了我规范地答题,但是从来没有一种教育告诉我如何自由、深入地思考,如何感受和遵从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进入大学以前,我居然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和梳理过,“我”对文本的感性认知是什么,“我”的理性评价是什么,“我”的个人观点是什么。我的文本鉴赏里面,能看到训练有素的答题思路,却看不到“我”。在传统的基础教育当中,“标准”是唯一的真理,“规范”是永恒的牢笼,而“我”几乎被完全泯灭了。



武汉大学

所以,大学的首要意义就在于,找回失去已久的自由,发现沉睡廿年的真我。
大学,所能给予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崇高的自由,那不仅是指时间上、行动上的自由,更是指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上的自由。在这里,“标准”被最大程度地泛化了,“规范”退位成为了规则,你会读到完全不同于中小学课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你会发现人生原来有无数种存在的方式,你会察觉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大一统”的标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总是衍生出千差万别的发展路径和独特个性,凡事只要存在,就总有它的合理性。然后,你又会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过去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你会发现,原来从小认定的那些“生活准则”,一旦换了环境,也许就不再适用,原来自己真实的个性,过去都被“习惯”所掩盖,原来在家乡的高山之外,更有无限风光在险峰。
许多人说,大学能够开阔人的视野,给人以更多选择的权利,我想说的是,这一切的核心都在于大学所给予人精神上的近乎无限的自由。
当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提供相同程度的自由。那么,我们究竟应当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hr/>真正的自由
在风行朋友圈的诸多爆款文章中,不计其数的作者已经讨论过“读书无用论”的荒谬性,也着力渲染了一所“985”“211”高校所能带给人的深远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不再重复论述,在这里,我想说的第一点是,请选择一所能给予你自由的大学。
2012年夏天,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拥有7所211高校,以武大为首,理有华科、武理,文有中南财经政法,即便在江城七子中间,华师也不能算是最耀眼的。而在全国师范大学的排名中,她也只是第三名。在第二名华东师范大学的盛名之下,有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华中”的存在。尽管如此,她在我眼中,依旧是能够提供给学生最大程度自由的朴素的沃土。
在毕业以前,我对华师赋予我们的自由已经有所感受,而在毕业以后,我才意识到那时候我们拥有的自由简直难能可贵。我常常把华师对我们的培养方式称为“放养模式”。在长达四年的住校生活中,从来没有什么隔三差五的“卫生检查”,没有什么“书架禁止放书”的奇谲悖论,只要保证用火、用电、人员安全,学生的私人生活是不会被干涉的。而在专业培养方面,华师保留了全面自由的选课制度,除了刚入学时的课程表由学校提前安排,此后三年半的所有课程都由学生自行选择。这种自由包括课程修读顺序的先后、授课教师的选择、上课时间的安排等等,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拥有一张与众不同的课表,你通常会与许多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年级的同学们在一起上课,因此,你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到更多行政班以外的同学。在课堂外,华师也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这样强制规定的学习时间,什么时候学习看你自己,在哪里学习也看你自己。在这种几乎是完全的自由中,从小习惯于被父母安排、被学校安排、被老师安排的我,开始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会安排你的时间,找到你的节奏,并且遵从你的内心。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学生时期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人生,那么他一旦被嵌入社会这台庞大的机器,终将会变成一颗可有可无的螺丝钉,失去目标,失去灵魂,终日陷于无效的“忙碌”和茫然的“努力”之中,一生都难以摆脱别人的掌控,甚至于,最终依赖别人的掌控而生存。一所好的学校会给予你发现自我、独立生活的空间,而一所“严格”的学校则会扼杀你回归自由的机会。实在很难想象,现在仍然有许多“高等学府”在贯彻着如同中学一般的高强度的检查、强有力的约束和无所不在的控制,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引入官僚体制来确保其运转和实施。成人的世界已经足够复杂,在少年与成年的边界上,如果不能拥有一段真正独立、自由的时光,不能充分领略精神自由的滋味,实在是一件令人叹惋的事。
<hr/>良好的学风
当然,真正的自由需要真正的公平来保证。如果没有平等、公正的管理准则,没有真诚、正直的良好风气,任何对自由的歌颂都是虚伪的空谈。因此,寻找理想大学的第二条准则是:选择一所拥有浓厚学习氛围和良好学术风气的学校。
在优秀的高校里,没有在课上闲言碎语的老师,没有在课外一手遮天的辅导员,没有为某些人量身定制的飘忽不定的评选规则。在这里,只有教育的诚意、丰厚的学识、扎实的努力和公平的竞争才会受到尊重。我听说过许多专业年级第一名被迫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国家奖学金拱手让人的故事。8000元人民币只是一个可以计算的数字,“国家奖学金”最终也不过是一张盖了章的证书,然而,我不知道的是,如果连我们的高校都如此漠视规则,助长这种诡谲的风气,那么那些曾经被亏待过的和“优待过”的年轻人将来会分别用怎样的心态来处理自己手中的权力。



戴建业老师



聂珍钊老师

一所尊重学术的高校,拥有更多出色的教师,他们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严谨、踏实、成熟而有个性的人。我记得聂珍钊老师曾在课上对我们说:“选择你喜欢的事业,认真地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即便清苦也不必着急,因为名利最终会自己来找你。”我想,在这个轻浮躁动、追名逐利的社会,这是给青年学生最真实也是最诚恳的忠告。聂老师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将传说中的西式教育带入课堂的人,在他的课上,极少有单向输出的一言堂,课堂的所有内容都在师生的不断交流和质询中现场生成,这让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弥漫着“沙龙”的自由氛围。起初,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高效率的思维碰撞,常常在你还没有完全吸收上一个问题的内容时,下一个问题已经被抛了出来,思维的路径也完全调换了一个方向。在此之前的二十年中,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反应缓慢、思维不够敏捷的人,表达能力也不甚出色。然而,想要参与课堂交流的渴望不断逼迫着我,推动着我,让我拼尽全力跟上老师思维的速度、师生互动的节奏。两节课以后,我发觉自己可以实时跟进课堂的进度,四节课以后,我也可以鼓起勇气同老师交流了。传授知识只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副业,他们真正的事业是帮助学生发现真实的自我,激励他们开掘并发展那些掩藏在固见背后的潜能。
<hr/>远离原生环境
一所大学,不仅会为你营造学校内部的微观环境,同时会将她所处的文化语境一并打包奉送。所以,我要说的第三件事就是:尽可能选择一所远离你的原生环境的大学。
我前面曾说,你会在上大学时发现,人生原来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有千百万种存在的方式。这样的体验,只有在脱离原生的地域文化环境时,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在我所生所长的齐鲁文化语境之中,“正经”被视为一种必须践行的言行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事都有统一的规定,人生亦有既定的路径,不偏不斜,根正苗红,是大多数齐鲁民众一生遵从的礼义道德。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必须”和“禁止”的事,小时候,你必须努力学习,禁止玩乐与恋爱,长大后,你必须勤奋工作,禁止质疑和偷懒,谈婚论嫁时,你必须及时结婚生子,禁止独身和丁克。在离开我的家乡和原生家庭以前,虽然为人在世十八载,我却从来没有机会认真反思自己的人生。
然而,在短短的四年间,陌生的荆楚大地却教会我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生活。与北方文化圈重视“统一”标准不同,南方文化中对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对内心意愿的遵从占据了人生选择的主流。在华师的“放养模式”中肆意成长起来的我,向南方文化学会了一件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要忘记询问自己的本心——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人生百年,遇事千万,我们没有精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更没有必要去做那些背离本心的事。决定一件事是否要做,标准只有两个:值得不值得,与愿意不愿意。如果一件事你认为既不值,也不愿,那么大可不必去做。一个人,如果永远不离开自己生长的文化语境,就很难怀疑这种文化的正确性,甚至会认定这是唯一的正确,因为他实在没有见过什么别的样式了。相反,如果一个人见识过、感受过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那么他对个性差异和异族文化的容纳程度就会提高很多,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那是一种建立在广阔视野和广博心胸之上的思想境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董其昌《画旨》)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古语存焉,与君共勉。



欢迎关注“兔老师的语文生活”

微信号 : ccnurabbit
授人以渔,细品生活诗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5-4-10 11: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OMG!介是啥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7-23 07:42 , Processed in 0.1080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